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,成吉思汗和元朝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,都是马蹄耕耘的。马鞍的发明,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,变成一种所向无敌的生产力和战斗力,成就了这一切煌煌业绩。游牧文明的历史和光荣,有一笔要重重记在马鞍的账上。
历史与马背
蒙古族是马背民族。从五、六岁开始骑马,到七、八十岁只要能爬上马背,照样能奔走驰骋。马背几乎是他的半个家和全部生活。蒙古人离开马背,如鸟之失翼,车之折轮,英雄失去用武之地。但是,英雄与骏马,是靠马鞍连接在一起的。只有当马鞍把他(它)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生产力和所向无敌的战斗力。古老的岩画和历史研究已经证明,早在1万年前,人类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,就开始驯养野兽,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牲畜和骑乘。那时候还没有鞍辔,牧人或者猎人都是骣骑。但是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,匈奴的骑兵和马鞍已经相当精良,赵武灵王靠着学习匈奴,胡服骑射,富国强兵,成为一方霸主。后来成吉思汗的铁骑雄风,曾经席卷欧亚,耕耘过半个世界。马背就是蒙古人的摇篮,马背就是蒙古人的天下,马鞍和马鞍具功不可没,应当浓墨重彩,大书一笔。
地位与概况
骏马的地位崇高,自然也提高了马鞍的身价。蒙古牧人做好一副称心如意的马鞍,就像汉族农民买到一块土地一样,那是一种非常惬意和隆重的事情。“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,男人有钱用在马上”,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,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,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。“雕鞍未解玉骢骄”,人靠马扶,马靠鞍妆,马鞍的优劣和好坏,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。不用看人,只要看看他的坐骑和马上的装扮,就可以知道主人个大概。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,导致创造了辉煌的鞍马文化。从现在流传在蒙古各地的马鞍来看,搜集起来完全可以搞一个马鞍博物馆。
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,成吉思汗在元朝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,都是马蹄耕耘的。马鞍的发明,使蒙古人在马背应用武器更加自如,人马结合成为一种所向无敌的战斗力,也成就了这一切辉煌业绩。游牧文明的历史和光荣,一笔笔重重的记在马鞍的发展上。
骏马的地位崇高,自然也提高了马鞍的身价。“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,男人有钱用在马上”,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,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,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。“雕鞍未解玉骢骄”,人靠马扶,马靠鞍妆,马鞍的优劣和好坏,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。不用看人,只要看看他的坐骑和马上的装扮,就可以知道主人个大概。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,创造了辉煌的鞍马文化。
一副马鞍上,必须配备两条捆肚,前捆肚在马的胸部下面、后捆肚在马肚子下面揪紧。带扣环的捆肚都在左面,右面的皮带上面有窟窿眼,或者用皮条辫成,以便像人的裤带那样随时可以捆紧。这样马鞍子才能稳稳地搭在马背上面。跑上二三十里以后,一般还要紧一次捆肚。在蒙古语里,左边和右边的捆肚叫法还有区别,左边有带卡子部分的叫奥楞,右边没有带卡子的部分叫哲里木。马鞍的下面,靠着马背,一定要备两层毡子,一软一硬,称之为鞍屉,鞍屉有保护马背的作用。下面的软屉,不装饰。上面的硬屉,也要纳出各种好看的花纹。鞍屉与马鞍不相连接。
蒙古族散布的地方地域辽阔,各地的气候、地理、文化背景和周围民族的影响都不同,表现在马鞍上面,也显得丰富多彩,形态各异。山区的马鞍,一般都带有后鞦,防止下山时马鞍向前滑脱。巴尔虎的马鞍,前后鞍鞒低,底座宽大,银饰用的特别多,图案细致。马镫比别处大一些,因为巴尔虎冬天寒冷,布靴或者皮靴外面要套毡靴,镫小了脚蹬不进去。有的地方,即使一个部族,马鞍方面也有微小的差异。就是一户人家,平时和喜庆那达慕上使用的马鞍,也有朴素和华丽、廉价和昂贵的不同。
赛马用的马鞍,与平时大不相同,好多参赛马上备的屉子,只用单层毡子做成,用布挂面,样子有些像妇女们用的护耳。捆肚也只有一道,有的小孩骑参赛马,根本不备马鞍,只有一块屉子,千方百计减少马背上的负担,以便让它的速度发挥到最佳状态。